一 个 时 代 的 符 号 一一 李振飞油画《春天的细雨》赏析
(深圳)彭曙明
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 余年了,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,深圳巨大的经济成就,令世人瞩目;但文化成就怎样呢 ?是否产生过标志性、具有特区意味的美术作品 …… 我一直在寻找、思索。
长期从事近代美术史研究,让我形成一种习惯:以美术作品为我所经历的时代做标记。比如说60 年代,以油画为例,一定是刘春华的《毛主席去安源》;70 年代,汤小铭的《永不休战》、陈衍宁的《渔港新医》或许能代表;而80 年代,则是陈丹青的《西藏组画》和罗中立以《父亲》为标志的川美新锐艺术家的崛起 ;进入 90 年代,空前的文艺繁荣让人目不暇接,当代艺术精彩纷呈,反而使我原来清晰的目光变得模糊。比如说深圳 一一 我渴望某位有才华的艺术家能站出来,用他的画笔,将这个不断产生奇迹的年轻城市给予精彩概括和表现 ……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,以深圳改革开放为题材的标志性作品,无疑是潘鹤先生的雕塑《开荒牛》;它至今屹立在深圳市委办公楼前的广场正中央 一一 力拔千钧的公牛,以摧枯拉朽之势,耕锄一切盘根错节,开垦一片希望良田 …… 不知谁个宣传高手动了番脑筋,从鲁迅先生那儿得到灵感,将这件作品名称改为“孺子牛”;这真牛!名称一改,作品立意随即发生微妙变化:老艺术家为特区广大建设者所作的激情颂歌,最终被不懂装懂的人诠释为人民公仆的赞美诗。从另一角度讲,潘鹤先生这件力作,能鹤立鸡群数十年,也折射出深圳美术创作的虚空。
今年七月,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建国以来规模空前的大型回顾展,深圳油画家李振飞的作品《春天的细雨》有幸入选;中国美术馆给这幅馆藏作品一个极好的展览位置 一一 它被排在“新的起点”这一专题展馆的首位。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。
其实,当李振飞还在创作的时侯,我就见过这幅作品以及系列的创作草图。也许是画幅尺寸不大,或觉得内容有些概念化,我当时没太留意。犯这种先入为主错误的,也许不止我一人 …… 当《春天的细雨》陈列在国家美术馆,与众多名家作品排列在一起时,我才认真地重新审视它,发现作品确有不同凡响之处:
首先谈构图 一一 李振飞居然冒艺术之大忌,以几乎等分的画面分割形式,运用于《春天的细雨》。令人想不到的是,画家在画面左右布置树影,以明暗变化将前景、中景、后景连成一个结实的整体,使等分的平行线条分而不离,散而不乱;这一大胆的构图样式,对观众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提出了挑战。
其次是色彩与线条 一一 重色的深调子,使画面厚重而平稳;黄与紫、红与绿、蓝与橙这三对补色的强烈对比,使整个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统一,处处充满生机。哪怕一块看似平涂的标语牌、以及牌子上的汉字,画家都处心积虑,以色相做出微妙区别,用多色、多层复盖,从而在平面上营造出空间 …… 显然,画家与生俱来的色彩敏感,使他在把握色量平衡这一难题时游刃有余。李振飞的线条,飘逸而潇洒,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精心设计:自由而又有序的斜线、直线、曲线、甚至几条平行线,与色彩交错组合,表现出雨后的阳光,奔忙的人群。最令我惊异的是:画家在静止的画面上,表现出时间的流动感;滚滚车轮,承载着匆匆人流,奔向那令人一回想就激动不已的时代春天 …… 历史的选择,让《春天的细雨》紧随《开荒牛》,成为深圳时代精神的索引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李振飞上述作品是完美的;比如人群、车流、雨水倒影等暗部色彩,处理略显草率,透明程度不够,但并不影响整个作品的视觉美感。不知哪个哲学家说过一一 不完美,就是一种完美。
(2011年8月18日 于深圳芳苑)